肠道健康 > 肠道常识 > 正文

便血一年多,胃镜、肠镜都没发现问题,直到做了这项检查才发现了病根....

2019-04-03 12:42:47 来源: 作者:韦祥凤

消化道盲区——小肠,怎么检查那么难


梅州的中年男子冯先生反复腹痛伴大便习惯改变,黑便1年余,查了胃镜,查了肠镜,没有发现异常,就以为是吃食上的问题,不再补铁,不再吃猪血、羊血等血制品。

1个月前冯先生腹痛、腹泻加重,还伴有头晕等贫血症状,不得不前往医院检查,这才查出病情。

临床上有这样一类病人,反复因黑便住院,常规胃肠镜均正常,不是胃出血,不是大肠疾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出血呢,很有可能是小肠出血。

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成人小肠约长4~6 m,占消化道总长度的70%~75%,这么长的小肠,按说应该是整个消化道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器官,什么小肠溃疡、小肠癌等等,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小肠疾病并不常见,仅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10%。小肠出血既往也被归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当然这可能与小肠的检查手段不多,难以诊出而造成的。

常规的胃镜可探查到十二指肠乳头(小肠的起始段),肠镜探查至回盲瓣,回盲部是小肠的结束段,十二指肠乳头和回盲瓣中间空着5米左右的空白区域,是胃镜和肠镜到不了的区域。

并且小肠走行弯曲,肠管互相重叠,游离于腹腔内并被肠系膜束缚成多个复合肠襻,小肠疾病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病变部位深而不固定,故小肠疾病的诊断目前仍是一个难点。

由于缺乏经济方便的检查手段,小肠疾病(尤其空、回肠段)常被称为诊治“盲区”——易被忽略、确诊困难。

小肠的检查方法

1、小肠钡剂造影:是目前诊断小肠病变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

分为口服钡餐透视法和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肠腔狭窄、扩张、溃疡和肿瘤等病变,但检查阳性率仅为10%,病变的检出率很低,无法诊出小肠内的血管病变。

2、CT小肠造影

口服2.5%等渗甘露醇扩张小肠后行螺旋CT小肠造影,配合全腹部增强CT扫描,可以很好显示各种小肠肿瘤和炎症性病变,但过程中需多次照射X射线,孕妇及儿童避免使用。

3、电子小肠镜

是类似于胃镜和结肠镜的最为直观的检查,包括单气囊小肠镜和双气囊小肠镜,可对全小肠病变进行诊断及治疗,但检查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全麻,历时三个小时左右,不亚于一次手术。还存在出血、穿孔、肠系膜撕裂、感染等风险,小肠镜虽精准但费时费力,价格昂贵。

4、胶囊内镜

是将摄影器械放置在透明胶囊中,患者吞服一次性的智能胶囊,借助胃肠蠕动向前运动,最后由肛门自然排出体外,痛苦最小。适用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克罗恩病、肿瘤性病变。

但胶囊极易被肠道的粘液糊住,且存在拍摄盲区、不能反复观察肠道、不能活检、不能人为控制胶囊运行等缺陷,有胶囊滞留、误吸气道的风险。

总之,小肠作为藏在身体深处的一个器官,病变部位隐蔽,检查方法落后,疾病难以发现,实在是身体中的不定时炸弹,如果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一定要警惕。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