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吞噬和杀菌等功能,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常参考值
正常值:约占白细胞总数50-70%。
1中性粒细胞增多
一、生理性增多:多见于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时、剧烈运动、劳动后、饱餐、沐浴后及寒冷等情况下,常为一过性。
二、病理性增多: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
反应性粒细胞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储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
感染: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阑尾炎等;还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等。
严重组织损伤:如较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等12-36小时候,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急性大出血、溶血:如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导致的内出血,白细胞迅速增高,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恶性肿瘤和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特别是消化道肿瘤。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为造血干细胞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感染: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的。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白细胞减少通常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解热镇痛药等
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