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买保健品都是为了能帮助自己变得更健康,或者更美、更好。然而,总有一些不法商家想要利用这种心理,在保健品中过量添加某些药物,或者添加违禁成分,比如:
近日,北京市对网络平台销售的宣称具有减肥、降压降脂、降糖、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的食品、药品分别采样,经过检验和鉴定,发现其中检出含有西布曲明、苯乙双胍、酚酞、西地那非等化学成分。
目前已经查处案件 150 多起,刑拘 160 多人。
1、西布曲明:减肥
西布曲明主要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但它的副作用很大,轻则口渴、心慌、失眠,重则产生神经损伤和精神性疾病,因此欧美、澳洲等国和地区都已经纷纷禁用此药。
早在 2010 年,当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经叫停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同时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并且将已上市的药品召回销毁。
但是,7 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藏匿于打着各种旗号的减肥产品中,在微商和一些线下分销渠道销售。
比如北京市近期公布的典型案件中,一种叫做 DDS 的减肥药就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某消费者服用后精神失常,后期出现幻觉,切菜的时候把手当萝卜切了,三根肌腱全断。
经医院诊断,其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中枢神经不可逆损毁,需要终身治疗。
2、酚酞:便秘
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
但是长期服用酚酞会产生一定的药物依赖,且易造成肠道功能紊乱,停药后便秘反而加剧。
在保健品中添加酚酞,会让效果会特别明显,但是这种效果会在停药后马上消失,并且便秘的情况会比之前更加严重。
到最后,就只能依靠一直吃药、增加药量的方式,来维持正常排便。
3、苯乙双胍:降血糖
糖尿病是目前尚未攻克的慢性病,凡是声称可以迅速控制甚至降低血糖的保健食品都要小心对待,常常是偷偷添加了药物。
比如苯乙双胍,它和二甲双胍一样,都是降糖药物。
苯乙双胍由于容易引发乳酸中毒,也已经于 2016 年底被国家食药总局叫停其生产、销售和使用。和减肥用的西布曲明一样,撤销了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将已上市销售的召回并销毁。
但是这还是阻止不了不法商贩偷偷违规添加。
有一些「降糖保健品」甚至宣称:不吃药、不复发、根治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听信了这些宣传而停用药物,这简直和谋杀没两样。
4、西地那非:壮阳抗疲劳
这种药物能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类似效果的还有他达拉非等药物。
但是,西地那非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大影响,在个别情况下,有可能诱发心脏病,严重时甚至导致心梗、死亡。
我国保健食品是审批制,但并没有「壮阳」或改善性功能这个类别。西地那非作为处方药,也需要在药师或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更不允许加到食品或保健食品中。
然而,在声称强身健体、抗疲劳、壮阳的保健食品中,只要有金枪不倒效果的,几乎都有这些药物在暗中帮忙。
而且不法分子为了「效果显著」,可能过量添加药物。在一些案例中,违法保健品的添加量甚至达到伟哥的 3 ~ 4 倍。
5、选择正规渠道
谨防上当受骗
大家对健康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购买和使用保健品也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但是这也给了很多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因此,大家购买保健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渠道、检查产品的安全标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选择朋友圈微商,作为保健品的购买渠道。
-
一方面,在朋友圈发生的交易,税务、工商部门难以监管。而且,一般的朋友圈销售无法提供票据,一旦发生消费争议,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
另一方面,朋友圈中的「熟人」和他们发布的营销信息,不一定是真实可信的。
在朋友圈销售的商品,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对于食品、药品、保健品这一类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商品,要谨慎再谨慎,不要盲目相信一些夸张的功效。
总的来说,预防上当,一定要记住以下 4 点:
-
一定要在正规渠道购买保健品和药品,尤其要提防微商。
-
凡是有治病效果的保健品要特别小心,违法添加处方药甚至禁药的可能性很大,效果越好越可怕。
-
降糖、降脂、减肥、抗疲劳功能的产品是违规添加药物的重灾区。
-
如果怀疑自己买到了假药、假保健品,及时与当地监管部门咨询、投诉、举报,电话 1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