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 > 肠道常识 > 正文

肠道的癌信号,恐怕你不知道

2017-08-18 15:53:57 来源: 作者:

    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大肠癌还居第五位,但其增速强劲。为什么大肠癌发病率有如此快的增速呢?人们熟悉的解释是:生活方式西方化。什么样的“西方化生活”会导致大肠癌呢?人们熟悉的解释是:高蛋白质、多脂肪、少谷物、少蔬果的膳食模式。为什么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大肠癌?细致一些的解释不多,本文即从生理角度,解析这个问题。

留神一个危险信号:吃得太好放臭屁


   在传统饮食习惯下,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通过小肠进入大肠后,蛋白质和脂肪残余是少量的,这些少量残余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还可继续合成人体必需的物质,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这些都是有益健康的。但是,如果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能力,进入大肠的就不再是少量残余了。在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会导致菌群失调,并将那些富余的营养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胺,或为液体,或为挥发性气体,十分臭。所以,有些时候人们吃得太多太好。
    肠道负担太重,就会放臭屁。放臭屁,不仅是难堪的事,还是一个危险信号。
    最理想的情况:假如,食物中膳食纤维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充分,粪便量会显得非常多,甚至可能从体积上远大于摄入食物的总体积。这样的粪便是健康的粪便,通常是半固体的,所含水分占80%以上,而带出的肠道废物可占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人排便都非常通畅,不仅大肠癌发病率极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低。
    最糟糕的情况:假如,膳食纤维摄入少,肠道蠕动慢,排空时间长,粪便又干又硬又少,对直肠的刺激也不够,便意少,没有每天排便的欲望。同时,大肠中的胺类等有毒废物来不及随粪便排出,在体内积蓄时间过长,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只得“自产自销”:达到了一定浓度后,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导致全身性的毒素增多。因此,便秘人士往往皮肤干涩、暗疮频发,而最接近毒素的大肠壁细胞,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炎症,甚至发展到癌症。

便意或放屁是一种要求排毒的提醒


    便意或放屁是一种机体要求及时排毒的保护提醒机制,应尽量不要忍便,而是争取迅速解决。否则,直肠神经长期受粪便压迫会感觉钝化,引发便秘。
    另外,合理的运用硒维康片等硒制品补硒也很重要,补硒可以有效的清除人体肠胃道内的有害物质,修复肠胃道受损的细胞,保护肠胃道的健康,且元素硒本身也具有良好的防癌作用,硒可抑制程序外DNA的修复,能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硒通过先择性地抑制肝癌细胞的环-磷腺苷-磷酸-酯酶(C-AMP-PDZ)的活性,提高肝癌细胞内C-AMP水平,从而造成了控制癌细胞分裂及增殖的内环境而发挥抑癌作用。

从肠道功能读健康!


    虽然大肠癌的病因,医学家还未完全揭开,但他们已经发现发病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本文意在从生活方式角度,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肠道功能,避免大肠癌风险因素。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