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 晚》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2017年10月23日 10:23:23
农历九月初四
太阳达到黄经210°,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的到来预示着秋天的结束,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准备进入冬眠状态中。
此时天气不冷不热,是调理身体的最好时光。
霜降养生
深秋鸭最补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最好吃鸭子,秋天气候干燥,进补时要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以免上火,鸭子正是一种温补的食材。
《本草纲目》说鸭子能滋养五脏的阴气,还能清除肺脏的火气,生津止咳。不过和吃鸡不同,吃鸭将就吃公鸭,传统养生学认为公鸭的滋补效果堪比人参、黄芪。
平补润肺
霜降之时已经进入深秋之季,中医认为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此时饮食适宜的食物有梨、苹果、橄榄、莲藕、芥菜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
时应少食寒凉之物,以免伤肺引发疾病,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
推荐:护肤滋润燥浴。秋天要养肺护肤,多饮水,少吃冷饮。因为“形寒饮冷则伤肺”,身体受寒、喝凉的容易使肺受伤,所以要禁食寒凉。
天凉了,可以做个讲究点的润燥泡泡浴。将北沙参、麦冬、金银花、天花粉、当归、玫瑰花各30克,白芷10克、乌梅5克加水煎煮,泡浴之前再加入牛奶1000ml,浸泡30分钟。可以明显改善皮肤干燥瘙痒,同时身上会留下淡淡的花香。
霜降习俗
吃柿子
俗话说:“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此时天气转寒,吃柿子不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补筋骨。
送芋鬼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各地以不同方式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
霜降提醒
注意膝部保暖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赏美景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护膝关节,切不可运动过量。
节在遇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冷时应注意保暖,必要时戴上护膝。老年人运动时,不宜做屈膝动作时间较长的运动,要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
每月一灸
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养生原则尤其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干燥,养生就要及时养阴润燥,艾灸可以选择尺泽、太溪和三阴交这三个穴位。
滋阴润肺,太溪可滋阴补肾,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三个脏腑,秋冬季节艾灸这三个穴位,可达到滋润肺肾,健脾养肝的目的。
尺泽穴
位置:位于肘窝中肘横纹上,曲肘时绷紧的韧带外侧(靠近大拇指侧)凹陷处。
原理:尺泽穴,顾名思义这个穴位对于人体水液的调理具有较好的作用,故名尺泽。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这个穴位具有清热泻火、润肺止咳的作用。对于干燥季节里容易出现的鼻干、咽干、咳嗽、持久干咳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对于肺火过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咳血、鼻出血也可进行治疗。
太溪穴
位置:位于踝关节内侧,内踝尖和跟腱连线的中点位置。
原理: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肾气自这个穴位发源。艾灸太溪穴可以达到滋阴补肾的作用,对于肾阴亏虚导致的咽干、失眠、烦躁、盗汗、腰膝酸软无力等都可进行调理。
三阴交
位置:位于内踝尖上方四横指宽处(自己的手,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指并拢的宽度)。
原理:三阴交,顾名思义这个穴位是三条阴经的交汇之处,指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刺激这个穴位,可调节肝脾肾三个脏腑功能,尤其是女性常见的月经不调、气血不和等,所以中医有“妇科三阴交”之说。
艾灸方法
可选择艾条灸或者艾灸贴。
艾条点燃后放置于距离穴位皮肤约2cm处,具体以感觉温热但不烫疼为度,每个穴位熏灸5分钟,如果感觉皮肤烫疼时,可将点燃的艾灸头适当拉开距离,继续熏灸。或者将点燃的艾灸贴贴在穴位上,直至灸完一炷。
每次三个穴位都要熏灸,隔日或一周熏灸2至3次,连续艾灸至少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