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 > 肠道常识 > 正文

脾胃受伤导致消化不良,怎么办?

2017-11-24 10:21:33 来源: 作者: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且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了患病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用艾灸调理的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常见有两种:一种是餐后不适综合征;另一种为上腹痛综合征。常见表现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 、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症状可持续反复发作。


    在中医里面,消化不良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的范畴,病位定在脾、胃,其病因病机,古今医家均有论述。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即《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肝木乘土,或中气不足,外邪内侵等,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而发病,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

    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内伤理论,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逸过度、精神刺激等均可内伤脾胃,脾胃损伤,升降失常,气机不畅,而生满闷之病。如他在《脾胃论》中说:“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生满闭塞。”中焦气机失常,是发病的中心环节。

    消化不良要艾灸哪些穴位?

    在以下穴位艾灸,对脾胃损伤导致的消化不良会有较好的效果。

    脾俞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其补脾作用,固护补益脾胃。

    胃俞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用意同脾俞。

    中脘穴


    为任脉穴 ,在脐上4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质,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等。

    上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以及急、慢性胃炎等。

    天枢穴


    在腹部,横平脐,前正中线旁开两寸。天枢是大肠的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有聚集、汇合之意。天枢对于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神阙穴


    在脐中央。此处是禁止针刺的,多用艾炷隔盐灸法或艾条悬起灸,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治疗虚寒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患,可用艾灸神阙。

    年轻体胖者腹部及背部穴位灸40分钟左右,老年人及形体消瘦者灸20~30分钟左右。前后交替每日一次,两周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消化不良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主饮食水谷的运化与输布。肝主疏泄,肝气郁滞,则疏泄失常,同时也会致脾胃中焦气机紊乱,使胃气不降。因此,在治疗时应以调理脏腑气机为中心,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是治疗原则。

    今天介绍的方法中,取胃之募穴中院,同时亦是八会穴之腑会、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交会穴,是治疗胃部疾病的要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中焦脾胃气机,降逆止呕,配合脾俞、胃俞,以理气和胃,疏肝理气。

    神阙穴属任脉,与冲脉相交会、与督脉相表里。任脉与督脉分别总司阳脉与阴脉,内联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可调理五脏六腑和一身上下之气血阴阳。艾灸疗法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复发率较低。

    除了用艾灸,还可以用按摩、拔罐,同时注意生活习惯,调理功能性消化不良,再给大家介绍一些日常的调理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


    生活护理:起居规律,充足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鼓励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及脾胃消化吸收;室内阳光要充足,通风透气,空气清新。

    拔罐、按摩:拔罐,在两个侧壁及后壁中线走罐,留罐脾俞,肝俞,一次15~2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调节器官,平衡阴阳;腹部按摩,取中脘、天枢,一次15~20分钟,一天一次。

    饮食护理:多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属脾胃虚弱,调节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用餐,规范胃肠消化液分泌;尽量食用软食、易消化食物,防止胃酸分泌过度,忌油炸、腌制、生冷、辛辣。

    运动指导:适当运动,选择项目和强度要依据自身性别、年龄、体质、兴趣设置,一次30分钟,一周4~5次。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