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
1、好东西都给孩子吃了,为什么他面黄肌瘦,还总是生病?
2、为什么别的小孩身体好,个儿也高,我家小孩不爱吃饭不长个?
3、为什么这孩子动一下就出一身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发烧,久治不愈?
上述这些症状,其实是有关联性的,根源是孩子脾虚了。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营养物质都靠脾来运化,脾胃虚弱的孩子,胃口差,必然会导致体质差,抵抗力低下。
随着生活条件的充裕,很多父母觉得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吃得多、吃得好,长得就会比别人健壮,这其实恰恰做反了。
实际情况是:孩子脾胃未充,这样狂吃、零食不断很容易把脾吃虚了。
小儿脾虚有哪些具体症状?
1.食欲不振,挑食厌食,不爱吃主食,吃饭时需要哄半天才吃一点;
2.形体消瘦,不长个。脾胃虚弱的孩子,难以吸收运化营养,就容易身体瘦小,或者虚胖,胖而无力,精神不好;
3.容易感冒、发热、咳嗽等,脾虚的孩子吃饭少,加上不能好好吸收,必然体质差,抵抗力差;
4.便秘、大便不成形。脾虚的孩子肠胃动力减慢,消化差,所以常常出现排便不畅、不成形。
孩子是怎样脾虚的?喂养不当是主因!
1、太纵容孩子,甚至追着喂孩子
这是一个最不好的习惯,现在的孩子都是宝贝,一家人惯着,不好好吃饭,总要追着喂,有时候孩子确实吃饱了,也还追着喂,过食就会伤脾胃,中医有句话: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滥吃抗生素类药,以及苦味中药
父母可能会说,孩子生病吃点抗生素很正常,难道吃西药还会损害脾胃吗?当然,这就是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
那么中药呢?甜一点的没问题,但苦药太凉,也容易损伤脾胃,阻碍孩子的生发之气。
3、某种单一食物吃得过多
因为孩子对某一食物有嗜好,很多父母又不懂,觉得孩子喜欢吃就吃呗,结果孩子不知轻重,很容易吃出积食,把胃吃坏了。
4、吃零食、喝饮料太多
零食饮料里含有很多人造物质,成分对人的影响至今很难定论,吃得太多,对脾胃也容易造成影响。
5、作业和升学压力,也会造成孩子脾虚
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其实也在暗害孩子情绪。父母要多引导,情绪一定不要出问题。
6、父母压力大和坏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的脾胃
这点西医也很多例子可以证实,比如很多心情不好的人易患胃溃疡。这叫肝气横克脾土。父母郁闷、情绪低落会感染孩子,这个做父母的千万要留意。
脾胃虚弱的儿童该如何养护?
1、捏脊疗法
捏脊有健脾护胃的功效,有助于脾胃运化以及强健身体,并且能够有效的治疗感冒、改善孩子食欲问题,从而达到增强孩子体质的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
让儿童趴在床上,沿其脊椎两旁二指处,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尾骶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颈部大椎穴,由下而上连续捏五六次为一组,捏第三次时,每捏三下须将皮肤向上方提起。
2、名方调理:八珍糕
明代著名御医陈实功,他一生注重脾胃气血的保养,由他创制的八珍糕,是健脾胃的名方,称其“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适合一切脾胃虚弱的人。
这个方子的主要成分是太子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薏苡仁、芡实、白扁豆等,然后将这些食材做成糕点,对调补儿童脾胃颇为适用,只需在材料分量上稍作改变。
著名中医专家罗大伦博士,就擅用八珍糕的思路调补儿童脾胃,只要把孩子脾胃搞好了,那么包括外感引起的发烧、咳嗽、积食等在内的很多常见小毛病就少了。
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儿童份量):
-
黑米、糙米、粳米、糯米(各200克),党参(或者人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50克,薏米50-100克(舌苔薄50克,舌苔厚100克)、莲子肉50克、芡实50克、山药50克、白扁豆30克(大便干燥用杏仁代替);
-
先把这些药研成粉末,再把糯米、大米研成粉末,两者混合,把这些米粉和药末放入水中,装在一个浅碟子里面,和成面,可以加一点白糖,蒸20分钟后就成了软软的米糕,蒸熟了以后冷却切成小块,烘干,以便于存放,也可以直接把药末放在水中熬成糊状,然后喝下去。
这个方子里面的药都是药食同源之物,绝大部分都是我们常用的健脾胃的食材,可以放心食用。
其中,山药、莲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补脾阴;党参和白术是滋补脾阳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湿的;芡实是收涩的;这样一来,整个方子有阴有阳,有升有降,平和有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