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痘患者应注意饮食的均衡性,既不可过分强调某些食物对青春痘的不良作用,也不能完全无所顾忌。建议患者少食“辛、咸、腥、腻、甜”。
辛
辛辣、烈性的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烈性酒、浓茶和咖啡等。
咸
过重的口味,嗜食酱菜、咸菜、成品等对皮肤的代谢不利。
腥
腥膻的食物,如有些人食用海鲜或者羊肉等会使痘痘加重。
腻
油腻性食物,如肥肉、奶油、鱼油、及煎炸食品等。
甜
指巧克力、糖果、含糖高的糕点等。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痤疮的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认为,面鼻属肺,痤疮是由肺胃蕴热、熏蒸肌肤或由于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或肺热下移大肠,结于肠内,不能下达,反而上逆,阻于肌肤而成。结合当代对其病机的认识,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1.肺热血热
青年之人.生机旺盛。血气方刚,加之阳热偏盛,日久营血渐热,络脉充盈,加热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成。
2.肠胃湿热
饮食不节,偏嗜辛辣肥甘油腻腥发之品,口久则中土运化不畅,助阳生湿化热,湿热循经上蒸,外发面部而成。
3.脾虚痰湿
脾虚不运,或忧思伤脾。水湿内停成痰,疲久化热,湿热痰邪凝滞肌肤而成。
4.瘀血阻滞
病久不愈,邪聚不散,气滞血癌,经脉失畅,或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机受遏,凝聚而成。
5.肾阴不足
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是肾气渐盛之期,由于素体(先天)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天癸相火太旺,循经上蒸头面。肾阴不足,不能养肺胃之阴,以致肺胃阴虚血热,发为痤疮,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经前月经症状加重。
6.情志不节,肝火上炎
心烦急躁,情志不调,郁而化火。
痤疮的辨证论治
痤疮临床表现多样,证型错综复杂,治疗时首先要辨别患者的热、郁、痰。
据形态辨证,认为痤疮中丘疹性痤疮多与“热毒”有关,脓疤性痤疮多与湿热”有关,结节性、囊肿性痤疮多与“郁”有关。
热
1、血热:此病所以好发于青春期,缘因青春之年,血热气盛,血热上室,夹湿夹毒,望于肌肤,而成此疾。临床上可见面红,粉刺较硬.舌红,口混,尿赤,多见于黑头粉刺。
2、湿热:饮食辛辣刺激及膏粱厚味之品,酿生湿浊,或汗出见湿,湿郁化热而成。
3、风热:面鼻属肺,肺经风热熏蒸,邪壅肌肤而成。
郁
1、毒郁:为湿毒郁滞,不能外宣,郁而化热,热盛肉腐,有化脓之势,临床上可见痤疮成脓疮,连接成片,多见于脓疤性痤疮。
2.血郁:痤疮日久不消,影响气血运行,瘀血阻滞。可见痤疮坚硬疼痛,无头顶,多见于结节性痤疮。
痰
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凝滞肌肤而成。临床上多见于结节性痤疮或囊肿性痤疮,疼痛不甚,舌苔白腻。
分型与治疗
1、肺经风热型
症候:
主要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兼见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
治则:
宣肺清热为主。
方药: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黄芩、桑白皮、侧柏叶、菊花、桑叶、金银花、生甘草。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象贝母、玄参。如面部痒甚者加白鲜皮、白僵蚕。
2、胃肠湿热型
症候:
主要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疤、痒甚。常伴身困,纳食欠佳,口干,便秘,尿赤,白带多,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病程可长可短,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
治则:
以清热利湿通腑为主,黄连解毒汤加减。
方药:
黄芩,黄连,苦参,山桅,土茯苓,全瓜萎,白花蛇舌草,鹿含草,生川军,生甘草。如脓疮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皮脂溢出较多者加生薏苡仁、生白术,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益母草伴囊肿结节较重者加夏枯草。
3、肝经郁热型
症候:
多见于脓疤性痤疮或月经前痤疮。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疤、丘疹为主,并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不舒、纳食减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两黄、脉弦数。
治则:
疏肝解毒。
方药:
丹桅逍遥散加减:炒丹皮、炒栀子、黄芩、当归、生地黄、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
4、痰热瘀结型
症候:
主要表现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颜面、胸背较多的结节、囊肿,或遗留短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丘疹呈暗红色或呈皮肤色。伴有口于涡、口臭、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
治则:
以化痰祛瘀散结为主。
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生黄连,太子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生地黄,川芎,丹参,当归,苍术,夏枯草,生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