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直肠癌和结肠癌。根据今年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所有肿瘤第四位。且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高发人群年龄从60岁提前到现在的50岁。
早期肠癌病人经过正规治疗后能活到5年(5年以上)可达90%以上,而晚期肠癌患者经治疗后的生存率仅10%。
所以,早发现早预防肠癌尤为重要!
以下5类人群为肠癌易发人群,一定要定期肠镜检查
1、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大肠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即遗传易患性。有研究表明,大肠癌患者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发病率风险比一般人高3~4倍。
2、有肠息肉人群,尤其是家族性肠息肉遗传
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8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变而来。在国内,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在20%左右,而家族性肠息肉癌变率几乎为100%。所以,肠息肉患者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患者一定要尽早切除息肉,防止癌变。同时做好术后的检查,防止复发。
3、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
炎症性肠病(IBD)被美国癌症协会列为大肠癌的风险因素,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大肠癌常见病因。且病程越长,发生癌变率就越高;
而炎症性肠病中另一疾病克罗恩病较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几率低,但一旦发生癌变,几乎没有5年以上的生存率。所以,针对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进行每年一次的肠镜检查尤为重要。
4、长期高油、高脂肪、高糖分、低纤维饮食
不要小看饮食,也被美国癌症协会列为大肠癌的风险因素。
高油、高糖、高脂肪、过量高蛋白饮食和长期食用动物性食品均可破坏肠道菌群,易造成基因损伤;
腌制食品由于可能含有较多亚硝酸盐同样可增加肠癌风险。
膳食纤维和蔬菜水果已被证实可降低肠癌风险,所以饮食中药增加粗粮类植物性食品。
5、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抑郁的人群
我们的心理反应,尤其是负性情绪等都与癌症有一定相关性,大量文献也证明了肠道菌群的失调与众多精神疾病有关,尤其是抑郁症。有过精神刺激史的人群肠癌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此,长期的负面情绪,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焦虑抑郁与癌症发生脱不了关系。
6、其他疾病和不良习惯
患腺癌、子宫癌、卵巢癌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吸烟、酗酒、肥胖、长期便秘人群和长期使用抗生素者都应该养成每年一次肠镜检查的习惯。
不属于以上人群,如果生活中出现了这7个可疑现象,也要警惕肠癌早期预警信号!
1、黏液脓血便(暗色便)
这是大肠癌最早、最常见的表现。因为临床上有句话是“直肠癌患者80%首次就诊被误诊为痔疮或漏诊”,所以与痔疮便血要粪便开。
肠癌便血:便便颜色深(暗红色),既有黏液、也有血液;血液和黏液和便便混在一起。
痔疮便血:常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便便表面,不与便便想混,单纯的只有血,不含黏液;排便时多为点状、线装、喷射状滴血。
2、便便形状发生改变
大便形状变细或变扁,中间有凹槽或血痕。
3、便便气味改变
味道奇臭无比,恶心呕吐。
4、排便次数和习惯的改变
除了黏液脓血便外,肠癌早期的排便次数突然增加,比如每天要排便3~4次,原来每天早上准时大便,现在变得没有规律,或是便秘或是便意增多。持续症状2~3个月。
5、腹痛
阵发性绞痛,持续时间长。癌病位置不同疼痛位置也不同,小肠癌为肚脐周围疼痛;右下腹部疼痛为盲肠、升结肠癌变;上腹部为横结肠癌变;左下腹部为降结肠癌变;下腹部疼痛为乙状结肠和直肠癌变。
6、消瘦、贫血、乏力、低热等全省性症状
7、腹部包块
部分患者可触摸到腹部包块,形状不规则,某些包块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