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60多岁的蒋先生突然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他以为是肠胃炎,谁知服药后反而越来越严重。医生检査发现他患的竟是“缺血性结肠炎”,也称“肠中风”。
说起中风,人们往往都会联想到脑中风、眼中风,却鲜有人知道肠道也会“中风”。“肠中风”实际上是肠道血管发生了堵塞,就像脑血管被堵塞了一样,医学上称之为缺血性肠病。
肠中风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的老年病,属于并发症,只不过表现在消化道。由于硬化的动脉变狭窄,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血压不稳定,形成血栓。若血栓出现在肠道,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这两根血管,就会导致肠道血流不畅,局部肠壁供血急剧减少或急剧增多,肠黏膜就会发生水肿、 充血、出血或坏死。
缺血性结肠炎若不及时治疗,就可引起肠壁全层的水肿坏死甚至肠穿孔,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一般情况下,腹痛、便血、腹泻是肠中风最常见的三个症状群,被称为“三联征”。其他少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休克、腹胀、腹膜刺激征。那种急性剧痛就好像肚子被手紧紧抓住一样,让人难以忍受,而且疼痛和便血会反复发作。
肠中风发作前有一些征兆
比如饭后常有持续一两个小时的饱胀感、上腹不适或隐隐作痛。若过多食用肥肉或油腻食物,这种症状会加重,持续时间也会延长。有的病人还可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日渐消瘦等肠胃炎症状,所以肠中风容易被人们当作肠胃炎对待。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诊治,特别是有明显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
怎么预防“肠中风”呢?
首先是要针对动脉硬化用药,改善全身血管功能。
在应用保护血管、抗动脉硬化药物的同时,还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病。
其次,“肠中风”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而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气温变化最为敏感,所以在换季时,一定要注意保暖。
最后,饮食方面要尽量清淡,少吃动物脂肪和过于油腻或高脂肪的食物,忌烟限酒,控制体重;注意补水,可以喝一些淡盐水;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可以常喝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荷叶茶等饮品,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