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 > 肠道疾病 > 正文

从西医看便秘原因“大不同”,对症治疗是关键!从此告别便秘烦恼

2018-12-17 08:51:23 来源: 作者:凤凤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便秘发生率为3%~17%。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了情绪紧张程度,加上饮食结构愈加精细化等各种综合因素影响,使得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

功能性便秘(FC)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它是一种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



目前,国际上将功能性便秘根据便秘发生的部位及结肠动力学特点分为三型:慢传输型便秘(STC) 、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混合动力型便秘(MC)。

其中,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率最高。

慢传输型便秘是由于结肠动力障碍,导致肠道内容物排出缓慢,或者滞留于结肠而引起的便秘。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非器质性因素导致肛门、直肠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便秘,但其结肠动力学及功能均正常。

混合动力型便秘是同时兼具了上述两型特点的便秘。



诊断与检查

国际上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一般采用RomeIII标准。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后进行诊断。


辅助检查

(1) 肛指检查: 最简单易行的检查,通过肛门指检,能够获得很多信息。

(2) 结肠传输试验: 判断传输功能障碍发生的具体部位。

(3) 排粪造影: 能明确出口梗阻型便秘形成梗阻的原因。

(4) 肛门直肠测压: 对功能性便秘的动力障碍分型诊断提供依据,指导治疗。

(5) 球囊逼出试验: 通过试验能够评估受检者的排出功能,有效筛查功能性便秘。

(6) 盆底肌电图检查: 能够区分盆底肌群与腹部肌群运动是否协调,从而明确受检者是否有出口梗阻,指导功能性便秘的分型诊断。

总体而言,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不仅需要通过询问患者病史,还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才能诊查出便秘原因,针对性进行治疗。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