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 > 肠道疾病 > 正文

肠息肉究竟会不会癌变?息肉变成癌只需两步?一文看透肠息肉

2019-01-06 17:30:39 来源: 作者:CS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2018年公布的全球癌症数据报告显示,结直肠癌在男女人群中的发病率(10.2%)位居第三位,而死亡率(9.2%)仅次于肺癌(18.4%)高于次席。

早在2015~2016年,我国新发肠癌的患者约有38万,因肠癌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19万。

高发生率、高死亡率已经成为了结直肠癌的“代名词”。



也有一项数据显示,80%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癌症时已经是晚期。即使确诊为肠癌,但只要还是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还是很理想的。

在我国,结直肠癌Ⅰ期-Ⅱ期患者的术后5年存活率至少可达75%85%~90%的Ⅰ期-Ⅱ期肠癌患者基本上可实现临床治愈(3年不复发即为临床治愈),但只有10%的Ⅲ期-IV期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存活率到5年。



结直肠癌在肿瘤家族中算是比较“良心”的了

幸运的是,与肺癌、乳腺癌不同,由于独特的发病机制,结直肠癌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预防的了。

至少90%的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癌变模式遵循息肉-腺瘤-不典型增生-早癌-进展期癌。

这就意味着,早发现早切除肠息肉,就可以断掉其日后恶变的可能,防患未然。

因此,早期有选择性地切除结肠直肠息肉对预防结肠直肠癌至关重要。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就是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


肠息肉分类:

按照与肿瘤相关性分类:

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按照病理类型分类:

1、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

2、锯齿状息肉

3、炎性增生性息肉(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相关)

4、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哪一种肠息肉易癌变?

按照与肿瘤相关性分为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增生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常见。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腺瘤性息肉都会癌变,癌变与腺瘤大小、数目、绒毛含量多少、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



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正是由于息肉恶变成癌的时间较长,只要我们能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息肉,并把它切除掉,就等于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有没有方法可以预知到肠癌来临前的信号呢?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体验时做一次肠镜检查,其意义在于第一时间能够发现息肉或癌肿。

在2014年版《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中提到,我国50岁以上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50岁作为筛查结直肠癌的起始年龄。且由于40%~50%的结直肠癌患者无报警症状,因此不建议根据有无报警症状而纳入或排除筛查对象。

结合发达国家日美的诊治现状,在我国,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隔3~5年要做一次全面胃肠镜检查。

 


如果有以下4种症状,建议尽早做一次筛查!

1.持续或间断性的腹胀、腹痛

2. 大便带血,或者便隐血

3. 经常肠胃不适、腹泻、便秘

4. 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排便次数增加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