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产房外焦急等待的准爸爸小李最先等到的是一个电话,一个通知他患上了结直肠癌的电话。小李想不通,年初时医生还说是肠道炎症,这怎么就成了癌!自己才刚当爸爸啊……
相信现在依然有一部分人和小李有着同样的迷惑。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个炎症性肠病究竟是个啥,为啥就能变成癌了呢?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通常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
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情况?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周围病变等。
炎症性肠病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炎症性肠病在中国近年报道的病例也明显增多。炎症性肠病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且患者多为青壮年,因此日益受到重视。
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有何关系?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直肠炎是继腺瘤病之后的第三个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溃疡性结直肠炎病人,其结直肠癌发病率较正常人高5—10倍。
《柳叶刀》在2017年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再次患结直肠癌的几率为3.7%,10年累计发病风险为2%,20年为8%,30年为18%。
此外,IBD患者发生大肠癌的风险很高,其异型增生及癌变率20年为7.7%,30年为15.8%。
CD病变可以累及全消化道,除发生大肠癌风险外,还可能发生小肠癌变。

炎症性肠病癌变危险因素
首先是病程,起病超过8年者其发生结直肠癌风险会显著增加;
其次是病变范围,全结肠炎和左半结肠炎发生癌变的风险明显高于直肠炎和直乙交界炎;
最后就是合并原发性肝硬化性胆管(PSC),UC合并PSC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增加4倍,且部分PSC患者在诊断PSC之前已患多年UC。
炎症性肠病如何治疗?
症状较轻者主要从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两方面进行控制治疗。
如适当给予叶酸、B12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腹痛腹泻必要时可给予抗胆碱药或止泻药,合并感染者静脉途径给予广谱抗生素。
药物方面一般选用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者);
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于本病的活动期,活动性强的可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或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期患者,加用此类药物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甚至停用)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并发完全性肠阻梗、急性穿孔以及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症状。
综上,身体出现任何异常都要及时确诊,及时治疗,切勿置之不理。就像案例中一个小小的肠道炎症,如果当时引起重视,及时治疗,又怎会有后来的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