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 > 今日热点 > 正文

“谈艾色变”的那些人,原来真的患了病

2017-12-01 09:53:07 来源:首荟微信平台 作者:


我们都是时间旅行者 

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 

我们和您一样

努力想要绽放光芒

我是“艾滋病患者”

您愿意给我一个拥抱吗?




    世界艾滋病日,为“艾”发声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各界名人志士纷纷呼吁人们,关爱艾滋病人。流量大咖、媒体平台、线下高校:

    为“艾”发声,反对歧视!



    艾滋病患者:滥性、吸毒?

    以疾病命名的纪念日有很多,但能引起大家这样呼吁关注的,艾滋病算是之一。自从被发现的那刻起,就引起了大家的恐慌。

    不仅因它的无法根治,免疫系统的失调,更因它对社会道德的挑战!因为刚开始出现,被误认为“男同疾病”。


    之后发现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为: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但人们的关注点都在“滥性、吸毒、生活不检点”


    请给一个拥抱——没有!

    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如果身边的人被检查出患上艾滋病,你会远离吗?


    网易数据调查: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歧视现状中。艾滋病患者不仅在社会上、甚至是象征着高知识高文化人群聚集的职场、高校,都会受到歧视,甚至就医问题也面临挑战。


    “谈艾色变”,是病!

    医学专家学者都证明,社交中的日常接触:拥抱、吃饭等等行为都不会传播病毒。


    无论是怎么科普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治愈。对艾滋病人的态度仍然是存在着不公平的。甚至一些人,因过度恐惧艾滋病,自身都受到了影响。

    他们患上了「恐艾症」

     1. 强迫障碍 

    「担心遭到污染」的强迫观念,强迫性疑虑、强迫性清洗等。反复地接受检查、反复地进行清洗。

    2. 疑病症 

    对自己的些许不适解释为染上艾滋病而焦虑害怕,尽管有反复的医学保证(如多次检查均正常),个体害怕或坚信患病的观念仍存在,一直确信自己患了艾滋病。

    3. 疾病恐惧症 

    反复担心自己患上癌症、性病或其它像艾滋病这样的严重疾病,当这种想法不出现时,患者能意识到这种想法是不正常的,部分患者会回避到医院检查。 

    4. 流行性癔症

    典型情况是被确诊为艾滋病的患者周围,与其有过接触的人也表现出「患病」的症状,并为此恐慌不已,而且这种「患病」能够神奇地「传播」给更多接触过「发病者」的人。形成流行性、集体性“发病”。

    5. 躯体妄想型障碍 

    完全没有过任何「可能感染上艾滋病的经历」,就是「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检查结果并不能纠正其看法。 此类患者,坚信他们患有躯体疾病或躯体畸形,无法用事实纠正,但没有明显焦虑反应,也缺乏明显的求治动机。 

    6. 急性应激障碍 

    患者可能偶遇与艾滋病有关的突发事件,如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被人扎针(后经证实是清洁注射器)等状况,随即出现紧张、恐惧、呼天抢地哭泣的表现,不断念叨「完了,完了,我被传染艾滋病了」。 


    他们和我们一样

    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路很远 面对着生命的淬炼

    请不要吝啬一个拥抱

    投射一道光线

     所有人 不孤单

    再次重申,日常接触行为

    不会传染!不会传染!不会传染!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