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扬州的刘女士,三年来常有反酸、烧心、胃灼痛、没有胃口的症状,严重时心慌、头疼、莫名紧张感,夜间失眠率逐渐升高。
拿到胃镜报告后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严重程度最低的一种,离癌变也很远,病理检查无萎缩、增生、肠化。
开具抗抑郁和改善失眠药物,连续服药一个月后,每晚睡眠改善,折腾近三年的胃病也奇迹般好了很多。
心病还需心药治:
很多患者得了胃病自然会来消化科,主诉症状多为反酸、口苦、恶心、呕吐、胃疼等,根据具体症状吃不同胃药都可以解决。但很多患者常把精神方面的问题习惯性忽视,患者不说医生就不了解。导致胃病反复不见好,好了又发作。
问诊时应额外询问患者是否有心理问题,如胃病发作前是否有异常的情绪波动,是否常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约30%~65%的特殊胃病是由“心病”引起,需将胃病与心理疾病联合治疗。
情绪是如何影响胃功能的?
胃肠道是我们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等同于“人类情绪的镜子”。
我们都知道胃酸和胃蛋白酶是帮助消化食物的,人体胃酸的分泌受到身体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及胃肠神经激素共同调控,健康人群这几种神经激素都正常调控着胃酸的分泌。
但每当我们悲伤、低落、忧愁沮丧等负性情绪缠身时,会直接影响三种神经中的“迷走神经”,结果就是造成胃酸分泌规律异常。
长期的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反酸、消化不良、腹胀、嘴发苦等情况时,不能仅依赖抑酸药、促胃动力药、止泻药和抗菌药,还要自查近期是否作息规律或睡眠深度不足、工作压力大、精神焦虑紧张等。
必要时到精神科寻求CBT-I指导及联用抗抑郁、抗失眠药物。
控制负面情绪才能预防情绪带来的病
我们虽不能杜绝负性情绪,但可以提高我们对它的“耐受性”,降低其对我们身心带来的影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保证充足睡眠是前提。
其次戒骄戒躁,弱化外界对心理刺激。不羞于向周围朋友寻求帮助,他们的关心、倾听、理解都是提升自己定力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