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是唯一一种可以忍耐胃酸,寄生在胃中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癌的发病几率,这一点早已经被公认。
但近年来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病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不久前,一位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前来就诊,患者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也没有肿瘤家族史,考虑到患者年龄已经50多岁,建议患者常规进行了胃肠镜检查。
胃镜检查提示患者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镜检查发现患者结肠多发息肉,其中一枚息肉已经发生了局灶早期癌变,由于发现及时,患者的肿瘤尚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进行治疗。
幽门螺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螺旋状细菌,其定植因子和毒力因子为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有细胞空泡毒素、过氧化氢酶、蛋白酶、酯酶、尿素酶等,毒力因子直接或间接引起组织黏膜损伤,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引起肠癌的原因,与胃泌素水平升高有关
胃泌素也称促胃液素,有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胃泌素可以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还可通过自分泌、神经内分泌、旁分泌方式改善消化道黏膜微循环,增加胃肠道黏膜营养,从而对胃肠道黏膜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幽门螺杆菌导致肠癌的可能机制为:
幽门螺杆菌所含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氨改变胃窦微环境,使胃泌素的负反馈作用减弱,分泌量增多;
氨对胃黏膜表面活性磷脂具有损伤作用,且氨可溶解黏液,增高局部碱性;
胃窦炎症加重时D细胞受损,使生长抑素水平降低,引起G细胞失控。
因此高胃泌素可促进大肠肿瘤的增殖,和大肠肿瘤的发生有关。
多项研究证实了Hp感染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
美国杜克癌症研究所(Duke cancer Institute, DCI)研究人员从大量、不同的队列研究中挑选出来,发现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感染某种毒力株的幽门螺杆菌(H. pylori)的人群之间,尤其非裔美国人,存在显著相关性。
德国,Zhang等在2003-2007年德国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也指出幽门螺杆菌血清反应价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在由正常大肠黏膜到大肠癌的分阶段发展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HP的感染在大肠癌的发展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感染达到一定水平后即可影响细胞的生长及代谢,促进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进一步转变为癌细胞,然而其影响细胞的途径尚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检测Hp可成为早期发现并观测肿瘤进展的重要指标,对于初步判断大肠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建议Hp阳性者,最好胃肠镜一起做。